行业资讯
开口不合理、分类标识不明确……扔对垃圾,如何从垃圾桶设计开始

从家门口到通勤路上,再到学习、办公场所,扔垃圾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实践过无数次的行为,而垃圾桶往往是收集垃圾的第一站。

但是,现存的垃圾桶“脏乱差”、开口设计不合理、分类标准和标识不明确、摆放位置欠妥当等问题,让许多人在投入垃圾时无从下手,更为后续的垃圾回收和处置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事实上,不同场所的垃圾桶承担的功能不同,它们的设计、设置和管理情况很大程度上影响并且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如何推进垃圾分类投入、回收,引导人们扔对垃圾?这次,我们聊聊城市中随处可见的垃圾收集容器———垃圾桶。

【分类方式五花八门】

公共场所的垃圾收集容器应该分为几类?分别是哪几类?能够收集哪些废弃物品?记者随机走访了杨浦区、虹口区、黄浦区、静安区、徐汇区和浦东新区的部分道路、社区、学校、商场和轨交站,所见到的垃圾桶就出现了多达11种分类方式。

一、杨浦区复旦大学学生公寓楼下:分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两类;配有烟蒂和有害物收集槽;

二、杨浦区同济大学校内道路旁、静安区丰盛里绿化旁:分为可回收物、其他垃圾两类;配有烟蒂和废电池收集槽;

三、徐汇区襄阳公园内、徐汇区常熟路道路旁、浦东新区东陆路道路旁:分为可回收物、干垃圾两类;配有烟蒂和废电池收集槽;

四、静安区南京西路道路旁、黄浦区南京路步行街上:分为可回收物、干垃圾两类;配有烟蒂收集槽;

五、虹口区四川北路道路旁:分为干垃圾、湿垃圾两类;无其他收集槽;

六、黄浦区福建中路居民区内、杨浦区同济大学城规学院旁:分为可回收物、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四类;

七、静安区芮欧百货内、吴江路湟普汇内:分为可回收物、不可回收物两类;

八、浦东新区陆家嘴中心商场内:无分类,仅有一个垃圾箱;

九、浦东新区五莲路地铁站内:分为可回收物、其他垃圾两类;

十、静安区静安寺地铁站内:分为可回收物、干垃圾两类;

十一、杨浦区长海医院内部道路旁:无分类标识,仅以两种颜色区分;无其他收集槽。

面对五花八门的垃圾桶分类设置,不少市民表示,“不知道以哪种为准,看得有点晕。”还有市民反映:“有时候从一条路走到另一条路,垃圾桶的样式和分类方式就变了,让人无所适从。”

【标识不明确,颜色不统一】

虽然收集容器分了几类,但凑近瞧一瞧,内部的垃圾却依然“鱼龙混杂”———果皮挨着塑料包装袋,矿泉水瓶和广告纸混在一起。类似的场景在不少道路旁和轨交站内的垃圾桶里都有出现。如何让垃圾分类落到实处,把好事做好?

尽管桶身有分类提示,桶箱内依然“鱼龙混杂”

根据今年7月1日即将施行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收集容器的颜色、图文标识应当统一规范、清晰醒目、易于辨识。”但是记者在走访之后发现,许多公共场所的图文标识和颜色区分上还未做到统一、醒目。

比如,同样是分了可回收物和干垃圾两类,岳阳路旁的垃圾桶贴有醒目的分类引导标识,用文字和图像明确标注了可回收物包含废玻璃、废塑料、废纸、废金属、废纸塑铝复合包装这些适宜回收循环使用和资源利用的废弃物,干垃圾包含餐巾纸、一次性餐具、污损塑料袋、污损纸张等除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以外的生活废弃物;但在茂名北路、巨鹿路路口和南京路步行街上的垃圾桶,却只有简单的中英文分类提示和相应符号。此外,轨交站内的垃圾桶标识也较为简单。大部分站点在桶架上设有可回收物和干垃圾的文字、符号提示,但在12号线南京西路地铁站,桶架上只有符号,没有文字。

分类引导标识简明清晰

仅有中英文分类提示和相应符号,缺少更细致的图文引导

记者在一些路边垃圾桶旁蹲守后发现,面对标识较为细致的垃圾桶时,行人明显会放慢脚步,先判断一下手里的废弃物应该属于哪一边,再作出投入的动作。在标识不够细致的情况下,人们投入垃圾的动作更快,通常看到哪个收集箱里比较空就会直接“出手”。不过,由于许多公共垃圾桶都没有设置湿垃圾收集容器,果皮和食物残渣等垃圾会被更加随意地投入。

对此,市民黎小姐坦言:“虽然现在全社会都在提倡垃圾分类,媒体宣传也很多,但真的碰到要扔垃圾时还是会反应不过来。希望有简明的视觉引导。”

【要手动翻盖?嫌弃!】

分类垃圾桶的颜色也容易让人产生困惑。目前,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标识明确了可回收物为蓝色、干垃圾为黑色、湿垃圾为棕色、有害垃圾为红色。但记者看到,多处垃圾桶桶身颜色比较混乱。比如大学路路旁的两种垃圾桶,一种统一以绿色做底,用文字和图像区分;另一种为垃圾桶穿上了“牛仔外衣”,统一成了蓝色,没有相应的文字提示。在复旦大学校园内,垃圾桶上用红色标注了不可回收垃圾,用绿色标注了可回收垃圾,用黑色标注了有害物。在同济大学校园道路旁,垃圾桶桶身的分类标识都用了黑色。

提到垃圾桶,不少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脏乱差”。许多户外公共垃圾桶经受日晒雨淋,表面容易沾染灰尘和污渍,看上去不太整洁、美观。也有些时候,人们投入垃圾时不甚注意,会导致液体、油污附着在桶身上,周围地面也会留有一些残渣甚至整袋垃圾。经过走访,记者发现,这种“不注意”背后,其实是对垃圾桶投放口设计的无可奈何。

在浦东张杨北路沿线的几个大型居民区,居民楼下的垃圾桶采用的都是体积较大的翻盖式移动垃圾桶。如果遇到正好敞开的垃圾桶,人们扔垃圾的动作还比较轻松,通常走到桶边直接扬手投入。但如果遇到盖着的垃圾桶,扔垃圾的过程就变得纠结起来。

居民蒋先生告诉记者,本来下楼扔垃圾就是几秒钟的事情,但一看到翻盖垃圾桶就犯了难:一方面嫌垃圾桶脏,不愿意直接用手去触碰桶盖的拉手;另一方面又不好意思直接把垃圾袋扔在桶边上、一走了之,那样既不文明,又容易漏出残渣、杂物,给小区环卫工人添麻烦。无奈之下,一些居民只好随身带一包餐巾纸,用纸巾包住桶盖拉手后再将盖子掀开,快速投入垃圾。

蒋先生对此颇有意见。他反映说:“我们一幢楼住着几十户人家,每天要产生很多垃圾,翻盖的设计不太合理。这些垃圾桶又大又深,还放在垫高的路沿上,每次翻开盖子,一股味道直冲脸上,很不好受。”

开盖的未分类垃圾桶“收获颇丰”,合着盖子的分类垃圾桶始终备受“冷落”

在利津路一小区内,记者看到了放有四个合盖的分类垃圾桶和两个开盖的未分类垃圾桶的垃圾收集点。居民投入垃圾时都直接选择了开盖的未分类垃圾桶,在桶内垃圾满得装不下后,也有人直接将垃圾袋放在一旁“扬长而去”,而合着盖子的分类垃圾桶始终备受“冷落”。

【入口太小,垃圾总卡住】

相比翻盖,摇盖式垃圾桶使用起来更加便利,不投入垃圾时也看上去更美观,许多商场都会设置这样的垃圾桶。但是,不同款式的开口设计不尽相同,一些开口角度未考虑投入物品的大小,使得部分不能顺利投入。

在吴江路湟普汇美食中心,常有年轻人拿着饮品往来经过。虽然一楼的奶茶铺对面放置了一个摇盖垃圾桶,但只要碰到中号、大号尺寸的饮品杯,都会出现投到一半塞不下去的情况,只能等待清洁人员“手动”清理。与湟普汇的前后摇动桶盖不同,芮欧广场的垃圾桶采用左右摇盖的方式,开口角度更大,小吃包装袋和饮品杯都可以顺利投入。

开口太小,饮品杯下不去

开口设计得不合理,一些办公楼垃圾桶也有体现。市民陆小姐曾经到访过南京东路和南京西路沿线的数栋高层办公楼。据她观察,办公楼通常会在每层的电梯口设置一到两个统一款式的垃圾桶,这些垃圾桶体积没有室外垃圾桶那样大,投放口也相对较小,白领日常大量消费的咖啡喝完之后,杯子无论如何也塞不进去。陆小姐表示,可能楼宇管理方在采购的时候没有考虑到这个情况。“杯子塞不下去也不好硬塞,大家只好把杯子留在垃圾桶顶部或侧边,垃圾桶倒显得形同虚设了。”

与此同时,她还发现,一些楼宇设置的垃圾桶顶部开口本来就不大,却还要一分为二,一半用来投放垃圾,另一半则留给了熄灭烟头的白色砂石。陆小姐提出:“按照相关条例规定,上海室内公共场所都是全面禁烟的,照理说,这种具有误导性质的垃圾桶应该被及时更换。”

开口不大,一半还留给了灭烟用的白色砂石

此外,办公楼宇内顶部不开放、侧面还有活动挡板的垃圾桶被不少人“吐槽”。他们认为,这种迷你型垃圾桶的开口高度并不符合人体工程学,每次要弯着腰才能把垃圾扔进去,十分麻烦。

【移动垃圾桶摆放随意】

路边的固定垃圾桶有专人定时、定点处理,那些带轮子的移动式垃圾桶又该怎么管?

在陕西北路科恩大厦内上班的杨先生近日发现,除了院内专门的垃圾收集点,每到下班之后,大厦入口处又多了几个可移动的黑色垃圾桶,堆放着楼内公司与商户日常产生的垃圾。对于这些垃圾桶摆放的位置,杨先生表示不解。他说:“两个大垃圾桶杵在人行天桥新加装的电梯入口的不远处,不单单影响那些上下天桥的行人,还影响着整条街道的美观。”杨先生还担心,因为摆放的位置特殊,这些垃圾桶可能大楼物业和环卫“双方都不管”。

移动垃圾桶随意放置的问题也出现在晚间的南京西路。记者在上海商城旁边的人行道看到,除了沿街设置的固定垃圾桶,还有几个塞满了垃圾、盖子也合不上的大垃圾桶堆放在路边,等待清理。当时正值下班时间,行人和车辆川流不息,在道路两旁的彩灯的映衬下,“张着嘴”的垃圾桶显得尤为突兀。

随意摆放在路边的移动垃圾桶

白天的情况则更让人无奈。在东宝兴路和四平路,记者均见到了在人行道上随意放置的翻盖式移动垃圾桶,桶盖大开,桶身沾着污渍,旁边就是停放着的共享单车。遇上雨天,雨滴顺着垃圾桶壁滴下,在地面积下一摊水,惹得路人纷纷避开行走。

【对话】

上观新闻:2017年城事设计节您参与了愚园路微更新项目,设计了一款垃圾桶,还获得了意大利A Design Award奖。当时的设计思路是什么样的?

许志锋(上海埃微建筑设计工作室设计师):这款SSS垃圾桶是我参与的第一个市政设施产品设计。观察了很多路边垃圾桶后,我发现那些垃圾收集桶的斗口太短,内胆和斗口之间会有很大空隙,投放的垃圾很容易滑到内胆之外。这样一来会让环卫工人二次作业,二来如果滑落的是有机物,时间一久会变质、产生异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诟病公共垃圾桶“又脏又臭”。所以我设计的时候把斗口尽量做大,让垃圾投入更准确。乱扔的烟头也很麻烦,所以统一收集在中间,清理时更加容易。开关桶门也是垃圾清理时频繁的操作,所以要做得简易又结实。

垃圾桶的二分类,我用两种颜色传递信息。绿色代表可回收物,橙色代表其他类别。桶身采用几何线条,呈现真实的材质感,远距离时人们不太会在意它的存在感。但走到五六米开外时,它就露出了两抹高饱和的色彩,有点像仿生学的警戒色,刷了存在感,似乎是在向路人传达:准备分类,并在距离1米时果断出手吧。

斗口做大的sss垃圾桶

上观新闻:您认为在城市推广垃圾分类时,公共垃圾桶设计起到什么作用?

许志锋:一座城市或者说一条道路的公共垃圾桶数量可以说明很多问题。有一个简单的现象是,当下中国城市的道路垃圾桶数量远远多于国外发达国家,因为在那些地方,公共环境中约束人们产生很多垃圾,提倡把垃圾带回家中分类处理。但是在国内,人们想扔垃圾就能扔,没有太大的成本。随着相关法规的完善和宣传的普及,这一点会逐渐改变。

其实,公共垃圾桶是整个垃圾回收与处理系统中的一个关键节点,它是垃圾产生的起点,更合理的设计能给使用者更好的体验,但垃圾对环境施加的压力没有任何改变。更多改变和效果的产生,还是需要更加系统的设计和管理。

上观新闻:公共垃圾桶的设计和管理是否要遵循一些规范?如何让这类城市基础设施发挥更大的效用?

徐磊青(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随着全社会对垃圾分类的重视,垃圾桶的设计也变得更加重要。上海《人行道设计导则》意见征求稿中,把垃圾桶(废物箱)纳入了“街道家具”的范畴,提出“垃圾桶要结合综合设施带、行道树、绿化带等集约设置,不能占用盲道。应有垃圾分类标志,投入口应便于行人使用。”

公共垃圾桶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收集垃圾,开口的设计应该方便人们投掷。过去使用的移动式垃圾桶体积较大,翻盖的设计不便于操作,容易造成垃圾桶和其周围区域的清洁问题。好的设计可以影响甚至改变人的行为,合理的垃圾桶设计一定程度上能够诱导人们分类,颜色区分和图文标识的增加可以进行引导。垃圾桶分类的标准应该统一,若这个区和那个区不一样,人们扔垃圾时难免产生困惑。

从形式上看,垃圾桶应该设计得低调一点,在街道上不显得张扬。但是,功能方面可以做一点“加法”。除了收集垃圾之外,这个随处可见的街道家具是否可以承担其他功能?比如利用人工智能,收集垃圾投递的信息和数据,更好地为垃圾分类服务。或者作为集成模块,增加灯光、标识牌等功能。

好的设计有了,还要好的管理。总的来说,目前上海城市管理的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很多基础设施都被纳入管理体系。但有些时候,街面管理涉及太多职能部门,一旦出现问题,沟通起来很不方便。如果能在管理上多一些创新,建立沟通和反馈平台,街道家具、城市家具或许能为城市提供更多亮色。

【对标】

一个塑料瓶分三份,投入不同容器

日本国立一桥大学博士赵唯伊在日本居住了25年。据她介绍,垃圾分类观念在日本深入人心,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公共场所,为了方便回收利用,垃圾桶通常都分成几段。比如,她家使用的是常见的三段式垃圾桶。从外观上看,扁扁的垃圾桶像一个贴在墙面的鞋柜,左右两侧还有可挂垃圾袋的钩子。每一段都像一个“抽屉”,拉手处有可以自行移动设置的滑动分类标签,包括可燃垃圾、塑料瓶、玻璃瓶、金属罐、废纸等,人们根据自己的习惯安排每一层放置的垃圾种类。

日本家用三段式垃圾桶,拉手处有可以自行移动设置的滑动分类标签(赵唯伊供图)

由于日本会区分各类垃圾的收集日,人们家中的垃圾桶旁往往会放一份市里发放的垃圾挂历,里面用文字和图示详细标注了每天可以扔的具体垃圾种类。比如,书和杂志这样的纸类通常是周三回收,一个月收集两次。牛奶盒是周四回收。需要注意的是,回收的盒子需要经过处理。通常是喝完之后,在洗碗时把纸盒放在水槽里用流水冲洗干净,随后用剪刀剪开,摊平后晾干,再进行回收。

标明了哪一天回收哪种垃圾的垃圾挂历(赵唯伊供图)

日本不提倡在街道上设置垃圾桶,但超市和公民馆内都有详尽分类的垃圾桶,在规定时间内供人们扔垃圾。收集塑料瓶和金属罐的垃圾桶投入口通常是圆形开口,方便人们识别。一个塑料饮料瓶,扔的时候要分成三份,瓶体、瓶盖和塑料腰封要分别投入不同的收集容器。

在赵唯伊看来,除了垃圾桶的合理设计和分类,更重要的是长时间的垃圾分类知识普及与教育。在公园、绿地等公共场所,经常能看到写着“请把垃圾带回家”的提示牌。学校在组织学生春游时,会事先提醒学生当天带上几个塑料袋子,分门别类把出游产生的垃圾装好带回家。此外,小学生的“社会”课程中还有一项参观垃圾处理厂的活动。孩子们可以见到各个种类的垃圾,还可以从录像中观看垃圾处理的具体流程以及资源再利用的成果。

久而久之,不在公共场所产生垃圾已经成为很多日本人的共识。虽然轨交站内设有分类垃圾桶,但是不少人仍会选择将垃圾“揣在包里”,带回家再分类扔。

透明垃圾袋,投递时相互监督

在韩国首尔街头,经常可以看到手里拿着空盒子或者空饮料瓶的游客满脸疑惑地四处张望,那是因为———在韩国,路上几乎没有垃圾桶。

从1995年起,韩国开始实施“垃圾从量制”。这个制度规定市民要到所住区域的指定商店去购买盛放垃圾的专用垃圾袋,并将垃圾分类装在不同类别的袋子中。垃圾要在规定的时间内,用专用垃圾袋把垃圾封好并投放到规定地点,否则将会面临相应罚款。为呼应这一制度,公共垃圾桶数量便开始急剧减少。

虽然街上垃圾桶很少见,地铁里还是有收集垃圾的容器。同济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博士生李孟琦对首尔东大门轨交站内的透明垃圾桶印象深刻。据她介绍,这种垃圾桶结构很简单,由金属架子撑起至少3种分类的透明垃圾袋。由于垃圾袋完全透明,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各个垃圾袋里收集的是纸张、塑料还是一般垃圾。除了更便于正确分类,透明垃圾袋还起到了一种相互监督的作用———如果扔得不对,就会被旁边的人视为错误行为。

(感谢周丹旎、李楚悦对本文所做的贡献)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吴越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

图片:吴越 摄

平台注册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