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人:于世彤,1962年出生,1982年进入人民日报印刷厂轮转车间,1992调入财务科,自2000年起陆续在材料科、技术科、生产科担任领导职务,2019年被聘为副厂长。曾荣获人民日报社优秀会计、人民日报社优秀共产党员、印刷厂十佳职工等荣誉称号。
他说——
“社会和企业每时每刻都在发展,如果我没有察觉到、没有主动学习,早晚会被甩下。”
“只有先把心沉下来,才能真正学到东西;只有不求回报地做事,才能真正获得别人的认可。”01
—
统计、财务岗位动脑筋
一进厂我分到了轮印车间铸版组,可没过多久却因为工伤离开了生产一线,成为车间统计。在这个岗位上,我很快发现比起“动手”我更喜欢和擅长“动脑”。比如,我发现如果统筹安排各机台的生产任务,可以又快又省纸,而且纸张这个利润大头还能带来很大的盈利。
在分析了大量数据后,我向车间主任提议机台纸张承包,这个分配办法让厂里多赢利、车间快完活、工人多拿钱,三方共赢。可是在实际操作中也有各种插曲,因为涉及职工利益,大家特别积极,以至于我要去机台“蹲点”,有的领机把发活单子先藏起来,扭脸再去领任务;也有机台之间因为争甜活闹矛盾……统计岗位特别锻炼人,让我学到在定制度的同时,还要学会和人打交道。
因为统计当得不错,1992年当财务科需要一个年轻点、脑子好点又乐意去学“用友软件”的人时,领导想到了我。当时秦燕生是我老师,带着我一边学一边把手工做账改成电脑做账,后来秦燕生调走时我基本可以独立操作了。财务科8年工作经历让我明白,社会和企业每时每刻都在发展,如果我没有察觉到、没有主动学习,早晚会被甩下。铅字印刷后续工序——报纸付印后,铅字回炉,铅条按磅数放回原处,以备后用。图为职工正在把铅条分类。
浇版机——用于制作铅版
为活版车间提供字源的铸字机
金台西路老厂的小胶印车间
02
—
不惑之年从头学
因为财务干得不错,2000年印刷厂成立材料科,第一次面对市场挑战时,领导又想到了我。当统计让我摸清了车间的运转,当财务让我熟悉了企业的经营,但快速发展的印刷技术和材料行业我完全不懂,快40岁了,又像刚进厂一样要从头学起。
当年我们材料科所有人每天都是以小学徒的心态工作的,大家一起从头学技术,分析各种材料的优缺点,到机台问需求,最后总结出了“同等材料比质量、同等质量比价格、同等价格比服务”的采购原则。我们把原来的“窗口领料”改成“送货上门”,夜班师傅们从此不用白天再来一趟了。就这样,我们一点一点赢得了工人师傅、供货商的认可。
材料供应的工作让我意识到古人说的“艺不压身”的意义,积攒自己的能力,就是为自己铺垫坚实的台阶。
金台西路老厂财务科
在金台西路老厂开工作会议
03
—
半百之年迎新活儿
没想到快50岁了领导又把我调到新岗位——技术科。幸亏在材料科我把印刷工序捋顺了,所以我不怕这个“新活儿”。但这里确实是专业性最强的部门,不比之前在材料科只要认真努力就成,在技术领域要想弄明白哪怕只是一丁点小事,就必须长期跟机台。回忆那段时间,我一直是在“发现问题中学习、处理问题中学习”的。我的法宝只有一个:一问到底。比如产生问题要问原因,我会一直追到最细节、最基层、最末端,哪个环节不完善?应该怎么规范?怎么培训才能预防?如此等等。后来技术科把一点点追出来的答案,配合聂圣堂副厂长主管的“印前数据化管理”,出台了“产品质量奖惩措施”,这个新修订的《印刷规范》强调“三位一体”:规范操作(避免出错)、岗位责任(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奖励措施(奖优罚懒罚马虎)统筹考虑,提高了印刷质量和印刷时效。
到机台跟夜班,掌握印刷和产品情况
04
—
按需学习助成长
到人民日报印刷厂工作已经30多年了,走过的岗位可以算得上“印刷厂全系列”。总结自己的工作特点是:岗位需要什么,我就学习什么。我擅长“按需学习”,同时“按需学习”也帮助我一点点成长。
回想我这30多年的工作生涯,最重要的是一句老话:“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也许有人觉得这话太虚、太空,但我认为只有先把心沉下来,才能真正学到东西;只有不求回报地做事,才能真正获得别人的认可。
副厂长感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有不怕苦、多读书、忍得住寂寞,勤奋努力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