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日思录(1622)数字化转型,如何让工厂变得智能?

智能工厂近几年非常火,它给我们的总体印象就是,通过数字化把机器、产品、人员和系统连在一起,然后实现自动化生产。

企业希望通过智能工厂,以更低的成本,更高效、更灵活地生产产品,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

到底多智能,才能被称为“智能工厂”呢?这很难有一个可以量化的标准。那么,我们找一家被行业内称为智能工厂标杆的企业,来了解一下,智能工厂能做到什么程度。

某手机生产工厂,一条120米长的手机生产线,在转型前需要86名工人,转型后,从物料上线到手机包装完成,整个流程只需要14人。

不但操作工人减少了,就是生产效率,也比转型前提高了6倍,只需要28.5秒就能产出一部手机,良品率也有了极大提升。

这家企业到底是如何实现智能化转型的呢?

其实在做智能工厂之前的数年,企业一直在强调“精益生产”,大家都在努力拧出手巾上的最后一滴水,以此来提升效率,企业的生产效率,平均每年提升30%。

到了数字时代,如何让“精益生产”插上“智能制造”的翅膀,是企业一直在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对于如何能成功转型,企业提供了几点建议。

建议一、要先搭好数据底座。

数据底座怎么建呢?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全量全要素的连接和实时反馈系统。对智能工厂来说,就是抓这么5个要素:人、机、料、法、环,也就是说,工厂里生产产品的人、机器、物料、工艺流程和环境,要都能被计算机识别。

有了这样的数据底座,万物就有了共同的语言,人、机、料、法、环之间,就可以通过物联网、互联网进行沟通。

有了这个数据底座,设计、研发和制造要用,采购、供应链和安装服务环节也要用,还要延伸到供应商和客户。

有了这个数据底座,也就能够跨越组织边界,尽可能的实现全量全要素的连接和实时反馈,对工厂而言,有百利而无一害。

建议二、要优先实现设计与制造的数字化融合,在设计环节构建制造要素的数字化。

在把工厂内外所有要素变成数据的时候,要优先实现设计与制造的数字化融合。因为设计是产品制造的源头,一个产品只有先设计好了,才能下线生产。

简单来说,就是产品的开发、检测、制造和安装,都可以用数字化,在设计阶段预演一遍,提前将可能出现的问题,都预先处理好。

建议三、从组织层面来看,要搭建平台能力,形成平台支撑下的精兵作战的组织体系。

企业要数字化转型,必须把能力沉淀在平台上。因为在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会用到很多先进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等。

如果不能把每一项能力都模块化,沉淀到平台上,那么,每家工厂在转型时,都要从头做起,成本会非常高。

建议四、转型成智能工厂,对员工的隐性知识要求,会越来越高。

隐性知识是那些无法通过简单的讲述来传授,必须在长期实践中才能体悟到的知识。如同我们教别人游泳一样,不可能通过讲述,就教会别人游泳,一定要这个人亲自跳到水里,自己感悟才行。

未来的智能工厂,不是不需要员工了,而是需要员工掌握越来越多的隐性知识。智能制造不是搞一台3D打印机一样,我们编好程,等着打印就可以了,而是需要员工具备越来越高的know how的能力,掌握工艺背后的底层算法和逻辑。

总的来说,传统工厂变智能工厂,先要搭好数据底座,要优先在设计环节构建制造要素的数字化。

在组织体系方面,智能工厂要搭建平台能力,形成平台支撑精兵作战模式。智能化工厂,不是不需要员工,而是需要员工掌握越来越多的隐性知识。

平台注册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