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清照传|名门闺秀(二)
作者 崔洪国
宋代的文化,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发展的高峰。宋代的文明,居于当时世界文明的前列。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发明以及社会上的“人才鼎盛”,是宋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正如著名文史学家陈寅恪所说:“华夏民族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金明馆馆丛稿二编》)〕日本学者宫崎市定甚至称宋代是“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宋代的煤和铁》)宋代的文人,“效官之外,更励精文采”。(《宋史》卷155 《选举一》)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大多是进士及第,身居要职,兼官僚政客、诗人骚客于一体,诸多才华集于一身。如清照父亲李格非的老师苏轼,就首开了中国完美的艺术家必须兼备诗、文、书、画“四绝”标准的先河。众才兼备,已经成为宋代文人自觉追求的目标。当世第一流的文学家中,有不少人与清照的父亲往来甚密。如苏轼门人黄庭坚、晁补之、张耒、秦观、陈师道等,他们都是诗人而兼词人。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人文环境下,清照的出现,无疑为中国灿烂的文学星空又平添了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辉。她的创作数量与任何一位男性作家相比都毫不逊色:晁公武的《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著录《李易安集》十二卷,就是属于全集形式的;陈振孙的《直斋书录题解》称《漱玉词》一卷,又云“别本分五卷”,《宋史·艺文志》载《易安居士文集》七卷,又《易安集》六卷,这是诗文集和词集分别刊行的明证。可惜传世之作不过101 篇(据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统计)。但仅凭她的传世之作,就可在文学史上占据一个专席。不论其题材的广度、思想的深度还是艺术技巧的高度,都让世人刮目相看。这位被当代台湾学者推崇备至、盛誉为“词国女皇”(骆志伊语)的杰出女性,以她横溢的才情,独树一帜的作品,“睥睨前世”(谢无量语),“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清李调元语)她多才多艺,能书善画,诗词文造诣都很深,还精于考校金石,又通音律、善博弈、懂教育乃至医药,是直令须眉汗颜的全才。就连对女性偏见颇深的李清照同代人王灼也不得不承认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李清照不仅是封建时代为数不多的女作家中最优秀的一个,即使放入男性作家的星群里,她也不失为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凭她仅存的诗词,就可与苏轼、陆游、辛弃疾媲美,亦可与陶渊明、杜甫、李白、韩愈。
李清照的母亲出身名门,祖辈们很多是进士出身,祖父王准曾被封为汉国公,父亲王圭也是执掌国家要事的丞相,被封为岐国公。清照父亲李格非在任郓州教授时,娶了宰相王珪之长女为妻,王氏生下清照后不行早卒。五六年后,李格非再娶前彰德节度使王拱辰的孙女为继室。王氏饱读诗书,蕙质兰心,拿清照为己出,视若掌上明珠,悉心教育培养,令清照从小就传承了博学聪慧的基因。在母亲的关怀和教习下,清照的聪慧与敏悟随着呀呀学语的结束,便渐渐显露了出来。不少时候,母亲把脂粉香料和笔墨纸砚放在清照面前,清照都会忙不迭得把小手伸向笔墨纸砚,表现出天生的喜好和亲近。母亲王氏也正好饱读诗书,写得一手好文章,这下在清照身上正好有了用武之地。丈夫在家时,还可为他铺纸磨墨,一同研习诗文。现在丈夫去了京城,她只好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女儿的教习上。女儿认字很快。习字之余,王氏只要有时间就教清照背诵古诗文,对清照信笔写的一些浅显稚嫩的文字也多是抱着褒奖和欣赏的态度加以鼓励,使清照越发增添了兴趣。有一年的七夕,家族中两位伯母为家里的女孩子们安排了七夕的“乞巧”仪式。伯母在八仙桌上摆满时令瓜果和各种鲜艳花朵。然后给女孩子们每人一枚七孔银针和彩线,让她们闭目乞巧。清照乞巧完,伯母问她想让织女教什么样的女红。清照答曰:“想像哥哥那样读书写字”。远在京城的李格非听说后非常高兴,为清照开列了书目,反复嘱咐王氏要尽量满足清照要求,并对她因材施教。
同时,王氏还不忘常常给她讲一些古书上的事情,清照不仅津津有味的听,还时常刨根问底,想法设法弄清前因后果。特别是父亲在京城,清照经常缠着母亲,要母亲讲讲京城的事。王氏也没去过京城,只能把自己听来的,从书上看来的知识讲给女儿听。她只知道,那里是人间天堂,是帝王群臣和官宦弟子住的地方,那里想必是人流如潮,车水马龙,锦衣玉食,繁华似锦。清照做梦也经常梦到京都的盛景,做梦也想到京城去度过自己的青春时光。母亲又教女儿吟诵柳永的词作《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迭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清照瞪大了惊奇的双眼。母亲告诉她,词里写的是好几十年前的钱塘。现在的汴京比起当年的钱塘来,自是更加繁华!幼小的清照对都城汴京便充满了无限神往。除了和母亲在一起,只要有时间,清照就和小伙伴们跑到外面广阔的天地里嬉戏游玩,这些都成为她日后创作的素材。其中那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如梦令》就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当时清照快乐的生活和天真的情趣。
时光荏苒,清照还沉浸在青春年少的欢愉之中,父亲就要接他们进京了。进京的路途遥远,告别故乡后,他们沿着与黄河曲线基本平行的路线,经历成、长清、平阳、梁山、郓城、菏泽、兰芳,一路舟车劳顿,最后到达开封。

崔洪国,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写作学会散文评论委员会委员,齐鲁晚报青未了副刊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寻找灵魂的牧场》《与海阳最美的邂逅—崔洪国散文精品集》长篇非虚构纪实作品《列车前方到站徐家店》《胶东散文十二家.崔洪国卷》,在报刊、媒体、平台发表散文、书评400余篇。散文《济南的桥》获“第二届齐鲁晚报青未了散文奖”三等奖。
壹点号 风过林梢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