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下生活中,绝大多数商品都需要包装,随着商家品牌意识的增强,包装也逐渐被赋予了更多意义,不合理、过度包装也随之而来,继而引起了资源浪费、损害社会利益、破坏环境等现实问题。市民对此怎么看?商家又是怎样的态度?西部网、陕西头条记者实地走访了西安的消费市场,发现因不合理包装引起的资源浪费现象仍然存在。很多相关领域人士认为,优化政策制定、改良生产过程、提升环保的消费意识,才能让商品包装回归本源。
西部网讯(记者 凌旎)早在2010年,我国已发布《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国家标准,为治理商品过度包装工作提供了技术依据。11年后的今天,不合理、过度包装仍然广泛存在。商品合理包装如何定义?对商品包装合理化探讨的声音越来越多是否代表大众产生了包装新需求、新审美?听听环保人士怎么说。
环保人士:过度、不合理包装并不意味着好看和美观
张昕是西安市青益支援发展中心的负责人,从2008年加入至今一直致力于推动年轻人参与环境保护、培养年轻人环保意识。多年来的观察、调研让张昕坚定地站在反对不合理包装的阵营中。
“我们做活动时会查看社区、机关的垃圾箱,里面最多的垃圾就是塑料盒、塑料袋、纸质包装。”张昕认为这些都是过度包装产生的,它造成了宝贵资源的浪费,带来了运输、分类、填埋的压力和使用上的不便捷,这不符合高质量发展的初衷。另外,环保志愿者经常去秦岭捡拾垃圾,一些河道、峪口里大部分的垃圾都是被人随手扔掉的包装。
作为消费者,张昕告诉西部网、陕西头条记者,过度、不合理包装并不意味着好看和美观,现在很多商家粗暴地认为在包装上花费更多成本就体现了更多的诚意,商品就一定是好看的,其实并不是,很多消费者并不喜欢花里胡哨的包装,并因此而感到烦恼。
“商家应该重新定义什么样的包装才是合理的、非过度的、具备大众审美的包装。我们可以去参考近几年欧美、日本流行的‘极简主义’,在极简的概念中,商品的包装都很简洁,能少则少,能减则减,但它传递出的不是节省,而是一种环保的生活方式。
环保节约理念深入人心 商品外包装开始“瘦身”
据了解,近年来,随着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重视商品包装是否环保,很多商家无论从生产标准还是主观意识方面有了很大改变,商品外包装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年轻人“新宠”泡泡玛特已经将盲盒中的配重币更换为活性炭包,从而把没有用处的配重币重新利用起来;小米设计的“一纸盒”只需要使用一张卡纸或瓦楞纸板就能折叠成包装盒,最高能降低原传统包装成本的 40%;化妆品品牌LUSH的所有在售的化妆品都没有包装,彩妆类商品都配套了可循环使用的包装。